昨天看到一則有關抑鬱的新聞裡頭有段話:
比如說,英國有名的stiff upper lip(咬緊牙關忍著)的傳統。但是現在,人們的期望值改變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永遠也不應該不幸,他們要把不幸醫學化。
因為這個主題貼近現在的研究所以注意,其實一直在思考melancholia到底於我而言是什麼。其是否為自古存在的生存狀態還是個時尚配件?又或許在極度壓縮的當代,我們變的麻木同時又敏感。因為無法處理(面對)生活中的downs而將其病症化,藉由放置於醫學邏輯下成為疾病訴諸藥物。文中提及時間的確是個重點,這也是分析師與醫生的差別所在。同樣反覆腦人的情緒症狀,醫生開立相對應的藥物能立即解消症狀而分析師則是需經年累月地經由會面治療。所以這兩種都挺賺的,只是長短線的問題。很多精神疾病形成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對地處理面對它也應當不只是喝下一杯水的頃刻。講痊癒也言重了,印度有段古話大意是“你一生不可能經過同一條河第二次”,人的精神狀態也是。最好的狀態可能只是接受症狀並找到和它不打架的相處方式(如此法鼓山及唯心的結論,也只有受過專業東西比較訓練的我才能完成)。
這篇報導有一處講的很好
問問爺爺奶奶,他們會勸你,鬱悶了,去散散步呼吸點新鮮空氣、洗個熱水澡吧;還不行,和人聊聊,哭一場;仍然緩不過來?在車庫裏砸點東西、踢踢沙袋怎麼樣?
我常想如果是回到務農時期,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是日落而作也是為了下田能多些人手。那麼在那樣的時代,人們是否抑鬱?是否會為了“牲畜週年慶要不要提早排隊,不然會買不到限量豬隻?”、“老公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老是花那麼多時間在新買的那條母牛身上?”、“下田壓力真的好大,老婆的腿力快超過我了!”這些問題失眠無法闔眼?這時是否得步行千里找鄉長“說說話”?
值星官說每天多愛版主一些可以驅趕抑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